微信公众号

这一年,风起暨南园,“暨南答卷”亮丽出彩

发布时间:2020-01-02 11:43 来源:EDP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

2019年是暨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及学校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学校“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体师生员工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团结一心,开拓奋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均取得新突破。

为全面展示2019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增强荣誉感、使命感,继续为“双一流”建设凝聚磅礴之力,学校开展了2019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经学校党委宣传部初选、师生校友网络投票、综合评议、校领导审定等程序,最终评定出2019年暨南大学“十大新闻”。

十大新闻

1

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暨南大学。

2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3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校一周年中央、省市领导听取我校办学成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暨南答卷”引媒体聚焦。

4

学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侨校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改革。

5

党建工作获10项省部级大奖,连续取得多个全国性标杆成果。

6

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排名全国第10、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排名全国第31。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排名均有提升。

7

新闻与传播学院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全校新增7人获国家“杰青”“优青”资助,人才队伍建设获佳绩。多名教师在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高水平论文,喜获多个省级科技类、社科类大奖。

8

我校大思政育人模式获批2020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在广东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评选中获5奖。

9

张红医生万米高空吸尿救人”事迹感动全社会,获授“暨南杏林楷模”

10

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国赛、全国创新创业年会再获9项大奖。港澳台侨和内地学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节点及时发声,主流媒体集群式报道,暨南声誉积极攀升。三类人才培养模式获社会认可。

 

一、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暨南大学。

8月6日,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共同建设暨南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同建设暨南大学。根据意见,三方将在资金、政策、规划等方面予以学校支持和倾斜,旨在进一步支持暨南大学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发展需求能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成高水平大学。学校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就推进与落实部部省共建暨南大学的意见等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广东省副省长覃伟中等领导先后莅校考察、调研,指导部部省共建意见的贯彻落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二、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11月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就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敦聘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尤权部长代表中央统战部向万钢颁发聘书。

(万钢)

11月15日,暨南大学第八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万钢董事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广东省副省长覃伟中等出席会议。会议增聘校董共10人,包括谭天星副董事长、罗永纲副董事长、林如鹏副董事长、宋献中副董事长、许玉明董事、洪岸董事、姚振华董事、钟乃雄董事等。同期举行的2019年校庆期间,我校共收到各类捐赠超1.3亿元。

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校一周年,中央、省市领导听取我校办学成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暨南答卷”引媒体聚焦。

我校董事会董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许又声、谭天星,广东省副省长覃伟中等领导莅校,听取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情况汇报,对学校各项工作及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充分肯定。

我校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座谈会,总结回顾一年来学校在党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聚焦“暨南答卷”,集中推出有影响力的专题或深度报道。

四、学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侨校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改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学校党委严格按照党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全面周密部署,全校共有557个基层党组织、近8000名师生党员参加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我校迅速行动,及时传达、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出台《关于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多种方式推进学习全覆盖。

中央主题教育第十一巡回督导组组长宋秀岩,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许又声、王作安、谭天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统战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周小莹等领导莅校调研,指导学校主题教育工作。

五、党建工作获10项省部级大奖,连续取得多个全国性标杆成果。

暨南大学党委《实施“三教”行动计划,推进立德树人与高校党建深度融合》获广东省基层党建最佳创新案例奖、广东省“学校党委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药学院中药学党支部、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生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机关党委《“学习新思想 展示新作为 奉献新时代——诵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党日活动》获广东省“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一等奖;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生物医药研究院教工党支部《“一流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焕发党建新活力,强化服务促中心》获广东省“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案例”一等奖等。

六、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排名全国第10、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排名全国第31。在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排名均有提升。

我校获批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立项数全国排名第9。2019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8项,项目获批量排名全国高校第10。我校获批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7项,全国排名第31,项目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资助率。新增理论经济学、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学研究持续取得新突破,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彰显。

11月,QS2020亚洲大学排行榜发布,我校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4位,亚洲第148位。我校10大门类共38个一级学科位列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上榜学科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22名。

七、新闻与传播学院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全校新增7人获国家“杰青”“优青”资助,人才队伍建设获佳绩。多名教师在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高水平论文,喜获多个省级科技类、社科类大奖。

新闻与传播学院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药学院高昊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田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药学院高昊获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陆小云、靳艳丽、赖俊祚、严鸣、闫森、任超然6人分别获得国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程国赋教授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11项成果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40项成果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李丹、高昊获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诺贝尔奖获得者、我校外国专家詹姆斯·赫克曼获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苏炳添当选世界田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5名教师在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高水平论文。6名教授入选Elsevier2018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获评优秀。

八、我校大思政育人模式获批2020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在广东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评选中获5奖。

“以文化素质大讲堂为依托的'中央厨房式'大思政育人模式”项目获批2020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在2019年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上,我校获“优秀组织奖”“第六届广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第九届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红棉奖”“2017年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团队”5个奖项。

九、张红医生“万米高空吸尿救人”事迹感动全社会,获授“暨南杏林楷模”。

11月19日,在从广州飞往纽约的国际航班上,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专科主任张红医生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一名突发尿潴留的70多岁老年旅客吸尿37分钟,总计吸出近800ML尿液,使之摆脱了生命危险。

该事件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福克斯新闻、英国太阳报等海内外媒体详细报道,并被微博、微信、梨视频等自媒体平台高度聚焦,3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学校在附属第一医院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红“暨南杏林楷模”荣誉称号。

十、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国赛、全国创新创业年会再获9项大奖。港澳台侨和内地学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节点及时发声,主流媒体集群式报道,暨南声誉积极攀升。三类人才培养模式获社会认可。

我校学子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我校蝉联下届竞赛的联合发起高校。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创新创业年会中再获3项大奖。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等重要活动中,我校及时多渠道发出新时代青年强音,积极参与境内外主流媒体的主题报道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中央、省市及境外媒体持续推出对我校青年学生的采访报道,积极传递正能量。我校“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获社会赞誉。


更多知识、更多优质的课程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